近日,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陈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食品营养顶级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影响因子11.176,中科院一区)发表论文题为“限时进食作为超重与肥胖人群长期体重管理策略的探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Missing puzzle pieces of time-restricted-eating (TRE) as a long-term weight-loss strategy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1.1974335)
该项研究由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营养科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类营养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陈峰教授为主要通讯作者,深圳市人民医院欧阳彩群医生为共同通讯作者,陈洁华副研究员(深圳大学)和Louise Weiwei Lu博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
近年来,“限时进食( Time-restricted Eating)”作为一种新型的饮食策略,通过控制食物摄取的时间来预防超重或肥胖。不同于热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和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限时进食并没有改变食物摄取的质量或者数量,而是将食物摄入的时间限制在每天4到12个小时的时间窗口内。研究表明,限时进食可以减轻因饮食时间失调而带来的外周生物钟紊乱,通过重新同步外周生物钟和机体代谢,调节受损的代谢功能,帮助减重。
图1. 限时进食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长期影响。作者纳入了针对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的随机对照人体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试者在参加超过4周的限时进食干预后显示出明显的体重减轻,且每日进食时间越长体重减轻幅度越低;然而,体重减轻与肌肉量的减少有关。另外,限时进食显著降低了舒张压和空腹胰岛素,但却增加了低密度胆固醇水平。
在本论文中,作者们首次提供了关于限时进食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长期影响的证据分析;重点关注了代谢指标的变化,包括体重、体成分(体脂、肌肉量、内脏脂肪)和心血管代谢指标(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心率)等;讨论了目前限时进食临床研究试验设计的不足,并对未来限时进食临床应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本研究的分析表明,从临床营养学干预角度看,限时进食是减轻超重和肥胖人群体重的有效策略,超重或肥胖受试者在参加超过4周的限时进食干预后显示出明显的体重减轻;然而,体重减轻与肌肉量的减少有关。分析结果指出,体重减轻的幅度与每日进食时间成负关系,进食时间越短,体重减轻的幅度越大;但体重减轻与干预时间长短无关。另外,限时进食显著降低了舒张压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但却显著增加了血清低密度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水平。因而,血脂异常人群进行限时进食需谨慎并咨询医生意见。
目前证据表明,未来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长期人体干预研究,以填补不同的限时进食时段与代谢健康之间的研究空白。基于现有证据,作者们建议超重和肥胖人群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体重管理和改善代谢健康:(1)在临床减重实践的初始阶段(约一个月,取决于每一位受试者的耐受性)使用4-6小时早限时进食方案(即进食时间定于晨起后);而后转化为8到10小时的早限时进食方案;(2)协同采用高蛋白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提高肌肉量;(3)服用益生元和益生菌以确保排便通畅,减少便秘等不良反应;(4)大量喝水(约2L/天)。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01472)、珠江创新创业团队(2019ZT08H476)以及孔雀团队(KQTD20180412181334790)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