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房国豪教授团队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Behavior of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n AAFS-based green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碱激活飞灰-矿渣基绿色再生骨料混凝土(AAFS-RAC)在高温下界面过渡区(ITZ)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优化高温应用的AAFS-RAC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ITZ改性以提高性能提出了潜在的方向。其中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2021级本科生李芮熹和唐璇分别为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房国豪教授为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AAFS-RAC作为一种环保材料,具有替代传统波特兰水泥混凝土(PCC)的潜力。然而,目前对其在高温下的微观结构表现,特别是在与再生骨料(RA)相关的复杂界面过渡区(ITZ)的研究仍显不足。为此,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含再生粗细骨料的AAFS-RAC在20°C至800°C温度范围内的物理与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背散射电子显微镜(BSEM)和能谱分析(EDS),研究了两种ITZ类型:A-N界面(无粘结骨料与新水泥浆)和O-N界面(旧水泥浆与新水泥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各混合物的抗压强度首先升高,200°C时达到峰值,随后在600°C以上急剧下降,其中含25%矿渣的混合物表现出最高的残余强度。在400°C以下,O-N界面反应产物体积分数较高,尤其是C-A-S-H和高钙C-(N)-A-S-H凝胶,同时孔隙率低于A-N界面,从而改善了微观结构。超过400°C后,孔隙率在两个界面均有所增加,基体损伤超过ITZ退化。界面裂纹的扩展、孔隙的逐步形成以及基体中凝胶的分解,均加剧了高温性能的下降。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低碳建筑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kQIr3O1E1c0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