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高等研究院在自然指数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A wearable spatiotemporal controllable ultrasonic device with amyloid- β disaggregation for continuous 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y”的研究论文,开发了便携式可穿戴超声系统并探索了其在促β-淀粉样蛋白(Aβ)解聚和对阿尔茨海默病连续治疗的潜力和机制。副研究员邹发兴为第一作者,深圳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持续上升。该病以Aβ斑块、Tau蛋白缠结和神经炎症为主要特征,当前治疗策略主要聚焦于抑制Aβ聚集及促进其解聚。超声波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技术,近年来被证实可有效促进淀粉样斑块解聚,显示出治疗AD的巨大潜力。然而,传统超声设备存在体积大、聚焦难、成本高和操作复杂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临床推广与应用。为此,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便携、集成化且可调控的可穿戴超声系统,该系统由柔性超声阵列贴片、柔性电路及终端控制系统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不仅能显著减少AD模型小鼠脑内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改善其认知功能,还可增强小胶质细胞对Aβ蛋白及碎片的吞噬作用,并促进其由促炎M1型向抗炎M2型极化,从而缓解脑内炎症反应。这一创新系统为AD的便携化、非侵入性治疗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干预策略带来了重要突破。
该研究得到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局项目和深圳市海外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w1732

图1. 可穿戴超声系统的组成、电路结构及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