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知名学者讲学计划第三期—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及其“类脑芯片”应用-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
loading..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知名学者讲学计划第三期—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及其“类脑芯片”应用

2018年10月22日 00:00

主讲人 时间
地址

报告题目: 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及其“类脑芯片”应用
主讲嘉宾:万青 教授
主持人: 熊海 研究员
地点:理工楼L1-707
时间:2018年10月24日周三 14:30

嘉宾简介:

万青,男,1976年8月出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2004年在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获得微电子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学者等科研工作,回国后曾在湖南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南京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氧化物半导体与新概念器件应用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IEEE EDL和Appl. Phys. Letts.等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80多篇,累计被SCI他引7000余次。个人先后荣获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荣誉和奖励。


报告摘要:
人脑是由多达1015的突触(Synapses)连接起来的一台功耗仅为20W的分布式、智能生物计算机。神经元(Neurons)是大脑记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突触则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关键部位。从底层出发研制具有突触和神经元功能的新概念器件对于构建神经形态系统和研制真正意义上的“类脑芯片”意义十分重大。最近研究表明双电层晶体管在该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我们课题组是国际上第一个采用界面质子双电层调控手段研制超低压非晶氧化物双电层晶体管并探索其在神经形态电子学领域应用的研究小组。2009年开始我们课题组在磷掺杂SiO2纳米颗粒膜、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等薄膜中发现了巨大双电层电容,并用上述固态电解质薄膜作为栅介质实现了非晶氧化物半导体载流子有效调控。在此基础上我们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基于氧化物双电层晶体管的人造突触、神经元器件,并实现了生物突触的短/长程记忆、尖峰时间依赖的可塑性(STDP)、高通滤波、多路脉冲信息整合调控和神经元算法等功能的仿生。上述研究结果为 “类脑芯片” 研制和神经形态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物理与器件基础。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白石路3883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致知楼703学院办公室 518060

联系电话:0755-26492572

版权所有 ©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