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学报》专访我院明海燕副院长:藏深之情遥相寄 格桑花开满荔园-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
loading..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党建   >  

正文

《深圳大学报》专访我院明海燕副院长:藏深之情遥相寄 格桑花开满荔园

2024-08-28

转载: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jcyNzUzOA==&mid=2247502532&idx=1&sn=9d81702b2d2e4221178c56604fc2dab8


“援藏在我意料之外。”

一纸内部明电,一场工作会议,明海燕由此踏上人生中的援藏旅途。作为深圳大学最早一批援藏教师之一,明海燕于2007年参加全国教育对口支援西藏计划,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工作,2020年6月起应青海省委组织部邀请在西宁大学(青海理工学院,2024年正式招生)筹建办兼职工作,2018年起担任深圳大学西藏和青海高考招生宣传工作组组长。

明海燕还于2023年6月推出了 《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看深大援藏工作》精品党课,分享深圳大学20多年来积极坚持参加各种支援西藏工作的卓著贡献。

明海燕与学生们的合照


1.深大第一位赴藏挂职骨干教师

“要去就先去。”

2007年,深圳大学承担了对口支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的任务。为确保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实效,学校派专人落实对口支援项目。彼时,明海燕的女儿尚不满1岁,但是副校长李永华的一句动员口号让他心潮澎湃,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同年7月,明海燕跟随副校长李永华前往拉萨,参加全国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部署会议,见证了对口援藏工作的启动。

明海燕生于我国青海省,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加入深圳大学土木工程系,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返回深圳大学,任职至今。走过华北,常驻华南,他对西部地区依旧留有特殊的情感联结。

明海燕与学生

出身于青海的明海燕接触过许多藏族人,对西藏这片神秘的高原雪域向往已久。机缘巧合之下,支援西藏的项目为他提供了一次契机,“之前对西藏有向往,但没想到是以工作的形式去的。”明海燕感慨道。

在当时,援藏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亟待建设,外地师资力量的援建尤为关键。西藏地处高原,许多人对西藏的独特自然环境心存敬畏,加之从深圳前往拉萨的路途委实遥远。“我见过很多人去西藏旅游,飞机一落地就因为身体不适去医院打针,打完针立马飞回出发地了。”

对此情况,明海燕本着对西藏地区的向往和支援西藏教育事业的热情,率先挑起重任,带着学院捐赠的一批计算机和测量仪器,成为我校第一位赴藏挂职的骨干教师。


2.援藏是难得的人生历练

明海燕说,在西藏支教这一年是他难得的人生历练。西藏地区海拔高,彼时的生活条件也远不比现在,援藏工作的第一年,初来乍到的明海燕就换了四次住所。从酒店到小招待所,一路辗转,第四次他搬进了一栋新宿舍楼,“当时住在顶楼,能看到布达拉宫的风景。但是由于水压的原因,经常停水;而停电也是偶尔会发生。”

从宿舍能看见布达拉宫

到达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后,明海燕成为新学期名单上的第十四位建筑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授课,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除此之外,还需要管理班级、进宿舍查寝。学院教师数量有限,他一人每周需要上十二节课。据明海燕回忆,当年在深圳大学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量的满负荷工作量是每周八节课。

一周十二堂课让明海燕与藏族学生朝夕相处,“很多人汉语都说得不是很流利。”由于当地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明海燕针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相应教学调整,主要讲授结构力学等基础知识。

由于语言不通,明海燕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并不多,“我有试图学过藏语,但是海拔太高,记忆力都不行了,根本记不住。”一段时间下来,他只学会了“你好”“再见”等基本用语,一句“扎西德勒”便是最真挚的祝福。

即便语言不通,明海燕还是会被学生的质朴所打动。距离2008年的元旦还有3天,在批改作业时,明海燕发现有位女学生的作业本第一页写着他读不懂的藏文以及一首藏文诗。于是他在这一页的末尾留言:“可以告诉我这是一首诗吗?”

下一次将作业本收上来,第一页多了几行笔迹认真的汉字:“这是藏族最有名的作家格顿曲培的一首诗,意思是尸体一样的身体什么时候死也不后悔,但金子一样的智慧(随肉体)一起失去的话真可惜。”而那句藏语的意思则是:“打开这个本字(子)的第一张献给我亲爱的老师”和她的名字——达娃片多。

学生达娃片多写给明海燕的诗


3.十七年的漫长牵绊

“西藏跟我的故乡一样。这些年朋友们去拉萨旅游,我都会带他们四处转一转,西藏招生宣传的工作也是我主动揽下的。”2008年9月,学院转派其他老师接任工作。但明海燕与西藏的羁绊并未就此终结,2018年起他担任深圳大学西藏和青海高考招生宣传工作组组长,对深圳大学支援西部的各项工作如数家珍。

作为广东地区最早招收西藏地区藏族学生的高校之一,深圳大学自2000年起开始招收藏族学生,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为民族地区输送高质量的人才。2023年5月,深圳大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荣誉。

据明海燕了解到,早年深圳大学在西藏的口碑是“口口相传”。“好多学生是不知道深大的,问他为什么报考,就说自己的同学或者是表哥、表姐上了深大,他们都说深大好。”在他们的影响和推荐下,一届又一届的西藏学生对深圳大学产生了向往。

2000-2008年,深圳大学在西藏招收90名藏族委托培养师范学生;2012-2014年,深圳大学在西藏招收34名西藏协作计划学生,大部分为藏族学生;2021-2023年,深圳大学每年在西藏招收10名普通类高考学生,30人中便有12名藏族学生。早期在深圳大学就读的藏族学生,也大多选择回到家乡,在学校中担任老师。从“输血”到“造血”,为西藏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2007年明海燕与学生偶遇

明海燕承担西藏和青海的招生工作后,常在宣讲时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多看世界。不仅为深圳大学进行招生宣传,同样讲述中国2000余所大学的背景,还会介绍海外高校的基本情况,“也许现在他们暂时不准备前往海外求学,但将来读研究生可能会有留学的机会。”

这也是明海燕以过来人自居的心里话,“我常常和学生讲,我自己也是来自青海的农村,家里也没有光鲜的背景。但是通过努力学习,和我一样的处在落后地区的小孩应该会有一个相对好的前景。”

明海燕初到时校园景象

2018年8月,明海燕再度回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所见之景让他感慨万千。校门口的低矮围墙推倒重建,尘土飞扬的大片空地被红色塑胶跑道所覆盖,深圳大学援建的建筑仿真实训室整洁明净,捐赠的电脑和测量仪器仍在正常投入教学使用。

多年后重返西藏,明海燕意外发现2007年入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女孩已成为乡里的党委书记;毕业后一度失去联系的达娃片多邀请他到家里吃晚饭;他将深圳大学招生办的宣传纪念品送给往届西藏校友。雪山连绵,蓝天依旧,故人犹在。从深圳到西藏,约三千六百公里的距离,三千米海拔高差,十七个春夏秋冬的岁月更迭,似是一切天堑都能变作通途。


文字|王星月 冯子殷 陈宝君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邓蕴盈

编辑|张琪曼

责编|罗玉霖

监制|楚美丽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白石路3883号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致知楼703学院办公室 518060

联系电话:0755-26492572

版权所有 ©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